在云南旅游執法總隊的通報中,涉事女導游的身份及所屬旅行社的信息被明確,但并未說明該旅游團是不是低價團。不過,根據游客的爆料視頻,這并不難判斷。
在這段持續4分43秒的視頻中,女導游因部分游客消費金額低或有的游客沒有消費,向游客大發怒火:“你們的良心和道德在哪里?”女導游稱,“我付出了四天的時間,有父母、孩子,如果大家(游客)不消費,對得起你們的良心嗎?”她接著說,在此次出行的50多輛旅行大巴中,消費最少的就是她所在的這輛大巴。“你們有的三四名游客才消費1000多元,其它旅行大巴上的一個游客就消費一萬多。”最后發出威脅的話語:“如果每個人不消費滿3000-4000元,將取消版納的旅游,旅行社將不再負責返回沈陽、河南游客的2000多元的機票費用。”
惡導游固然有失德之處,明眼人卻知背后導火索是“零負團費”為代表的“低價團”。而在最新的采訪中,涉事女導游也坦誠,這是個低價團,像這樣的低價團,只有游客多多購物消費,自己才拿得到帶團的酬勞。
挨罵受辱,甚至被毆打,中國游客苦“低價團”久矣
“低價團”從1995年被介紹到內地,至今已近20年之久
所謂“低價團”,又稱“零負團費”,是指地接旅行社為爭奪組團社的客源,在接待游客團隊時分文不賺只收成本價,甚至低于成本價收客。在形式上可分為零利潤(地接社收取團費但沒有利潤),零團費(地接社不收取或收取不足額團費),負團費(地接社向組團社支付“團費”或曰“人頭費”)。
“零負團費”在華人旅游圈早見端倪,1995年左右,泰國游開始出現“零負團費”,并逐漸波及到新加坡、港澳、歐美等針對中國內地的旅游產品。2003年5月,借世界衛生組織解除SARS時期對廣東及香港兩地的旅行警告,廣東廣之旅旅行社推出38元游廣州的“抗SARS勝利全城大游行”活動,引發市民出游井噴,自此,“零團費”“負團費”旅行團在各地興起。
雖然不掏錢或少掏錢就能閱覽風景,但風險顯而易見,強制購物是常態
珠寶首飾是低價團“回扣”重災區
不掏錢或少掏錢就能閱覽風景,“零負團費”誘惑力十足,但天上掉餡餅,往往有陷阱。
不管旅行社采取哪種“零負團費”的形式,其都放棄了正常的市場利潤。旅行社不是慈善家,不可能倒貼錢讓游客出門來玩,以“零負團費”吸引游客參團,必然會通過其它的旅游相關市場利潤彌補損失,最常見的便是購物和自費活動傭金(回扣)。如此一來,當游客的消費不能讓旅行團止虧盈利時,強迫游客消費的行為極易發生。
法制晚報記者根據媒體公開報道,統計了從2012年10月到2014年10月發生的168起旅游糾紛,結果發現,強制游客消費、未經旅客同意帶入購物點比例最大,共有60起,占比達35.7%。2013年的十一黃金周,網絡甚至曝出云南香格里拉導游“把刀架在游客脖子上”強推自費項目。
織夢好,好織夢

“低價團”的存在土壤是中國不健康的旅游市場
事實上,2013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新《旅游法》就明令禁止“零負團費”。效果如果?根據北京市法學會旅游法學研究會自今年六月初至八月下旬的調研,低價團在中國各地旅游市場又氣勢洶洶地卷土重來,大有超過《旅游法》實施之前的低價惡性競爭之勢。
一方面,需求方的理念并不健康而市場又強大,因此即使被明令禁止,仍然卷土重來
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國,也是亞洲最大的出境旅游消費國。盡管如此,許多中國人出游需求與支付能力之間仍然存在矛盾,低價,仍然是許多游客對旅游產品的首選要素。或者說,即使有錢,但是人們也不認為應該為旅游付出太過于高額的代價。如專業人士的分析:我國旅游者的消費習慣,一是喜歡走低價團,二是喜歡砍價。在游客與旅行社的價格博弈中,面對同一旅游線路和大體相同的旅游景點,哪一家旅行社報價低,自然就成為其勝出的首要籌碼。除一部分高端游客或講究旅游品味的游客選擇自助游以外,大多數報團旅游的人,還是選擇了低價團。
另一方面,中國的旅游市場極其不規范,遍布著惡性競爭
在本次的云南糾紛中,導游哭訴自己不容易。她說了這么一句話:“(如果)咱們導游應得的報酬旅行社給了,該怎么玩就怎么玩,怎么還會產生這樣的事呢?”2013年,中國有導游從業資格證書的導游超過220萬名。盡管《旅游法》中有明確的規定要導游規范管理,但目前大量導游仍未與旅行社簽訂勞動合同。根據《京華時報》的報道,90%多的導游沒有基本工資,只有約半數有帶團補貼,絕大部分都“仰仗客人消費”。此次涉事的女導游陳春艷,在接受《京華時報》采訪時坦承只有游客多多購物消費,自己才拿得到帶團的酬勞。
北京市法學會旅游法學研究會關于“低價團”的調研中明確指出,如果沒有其他相應措施和法律規定能使導游和旅游車司機等相關經營者獲得合理的工資收入和其他報酬,包括社會保險等;如果沒有相應的執法力量真正管住那些非法經營旅游業務的所謂“黑社”、“黑導”和“黑車”等“黑馬”,那么,在目前市場經濟競爭十分激烈的前提下,在通貨膨脹不斷增長和沉重的日常生活壓力之下,尤其是在大量民間資本進入旅游市場的情況下,要想真正地杜絕各個旅行社之間的低價競爭,這根本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簡單,哪一家旅行社都必須有一定的贏利才能生存。而要有贏利就必須有客源,而要爭取客源,最簡單的也是最無奈的辦法就是報價低于其他旅行社。這樣,降價競爭便成為眾多旅行社的首選之策。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旅行社市場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認為,目前中國旅行社市場市場競爭的手段主要表現為價格競爭,旅游市場上低價線路滿天飛。惡性降價使旅行社的利潤空間下降,數據顯示,截止到2012年底,中國有旅行社超過24000家,與1996年數據相比,規模擴張了5倍多,收入增加了近9倍,但是全市場收入利潤率卻呈現出逐年下降的現象。
消滅“低價團”,避免受欺負,游客本身的理念也有待提高
香港導游宰客罵人不收斂
香港導游宰客罵人不收斂
中國旅游消費者的成熟與消費理念也待提高。報名低價團的游客主要分為兩類,除少數對旅游市場不熟悉、不知情、參團經驗不足的人,絕大多數屬于實際知情但直接貪圖便宜的人。他們知道低價團必然要購物或參加自費項目,但是抱著別人買、自己可以不買的僥幸心理參加這種低價團。如何引導這部分游客走出對低價的癡迷是關鍵。讓他們對價格都應該有一種基本的判斷,讓警惕“陷阱”而不是癡迷追逐“低價”成為一種本能。
結語
如果沒有旅游消費者的成熟與消費理念的提升,中國游客旅游質量的提高、中國旅游業的健康發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話。